硬度要求较高的锻件最终热处理工艺主要是应用喷雾淬火工艺。
加热时,可以利用普通的热处理炉透烧加热,根据辊身直径确定保温时间,使部分球状的二次碳化物分解,固溶到奥氏体当中并均匀化。曾经采用过差温快速加热工艺,差温加热对减小淬火应力是有利的,但它使轧辊心部强度维持在退火强度水平且单件加热生产效率低,对于这种深孔型的热轧辊并不合适。
锻件的喷雾淬火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真正属于淬火,因为相变仍是珠光体型转变,只是加速冷却使珠光体型组织细化,得到索式体,最终组织为索式体+块状一次共晶碳化物+颗粒状二次碳化物。借此增加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由这种工艺思路出发,将淬火过程分为喷雾、喷风两个喷冷阶段。在喷冷的第一阶段,轧辊温度很高,选择较强的喷水雾快速冷却,迅速将轧辊表面层温度压低到适当温度以下,以抑制先共析碳化物析出,从而杜绝网状碳化物的出现。随后的第二阶段冷却可以减缓冷却强度采取喷风方式,减小淬火应力,使心部热量逐步传导出来,待辊面冷却到450-550℃时轧辊表层已完全相变,可以结束喷冷转入回火。
进入回火阶段首先在400-500℃中温保持,使心部充分转变后升温到550-650℃高温回火,降低淬火应力,调整辊面硬度满足技术要求范围。
按照标准的规定,钢的最低回火温度为675℃,考虑到回火参数对锻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就必须把淬火后的回火同焊接中的消氢处理及焊后消除应力退火的作用综合起来,确定每个阶段所用的温度和时间。
例如,当要求钢焊后在690℃退火最长达24h时,为了仍能保证,不致降低母材的力学性能,就应当把淬火后的回火温度选得低些,一般选在650℃。钢焊后退火要求在较低的温度610℃下进行,其最佳回火参数约为19,所以锻件淬火后就可以直接在得到力学性能的最佳温度650℃下回火。
关于回火参数的计算,文献中多有报道。在此,应当把淬火后的回火、焊接的中间退火和焊后退火等不同时期的温度和时间换算成在同一温度不同当量保温时间下的回火,然后再按此温度及当量时间的总和计算出回火参数。
建站咨询热线
0350-6066666